本月早些时候,蒙古国首席副总理兼经济发展部长鲁·钢图木尔透露,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天然气管道的谈判正在推进。这条连接俄罗斯与中国的管道若建成,将通过蒙古国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——这些天然气原本是俄罗斯对欧洲的供应大头。尽管谈判看似有了进展,但项目因地缘政治的复杂性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。鲁·钢图木尔的声明虽令人振奋,却未能完全驱散疑云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俄蒙之间那剪不断、理还乱的关系。
声明余波中,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蒙古前总统查·额勒贝格道尔吉——在社交媒体上再度活跃。他的动向值得细细探究。或许还记得,2022年9月,当俄罗斯宣布“部分动员”时,这位前总统曾抛出一记重磅呼吁。他直接对俄罗斯境内的少数民族——卡尔梅克人、布里亚特人和图瓦人——喊话,劝他们逃往蒙古,拒绝成为他口中“普京对乌克兰战争的炮灰”。这一公开声明通过社交媒体和国际新闻迅速传播,引发热议与争议。
额勒贝格道尔吉究竟是真心为这些“亲缘民族”提供庇护,还是在西方盟友授意下插手俄罗斯内政?他的举动影响深远,远超蒙古国界,牵涉主权、民族情绪与地缘博弈。他的声明紧随普京2022年9月21日的动员令,当时克里姆林宫计划征召30万预备役人员以支撑乌克兰战事。有报道指出,来自布里亚特、图瓦和卡尔梅克等地的少数民族被征召的比例格外高。身为2009-2017年间蒙古国的领导人,额勒贝格道尔吉在推动蒙古民主转型中声名显赫,如今仍是国内重要声音。他将此呼吁定位为“人道主义行动”。
他特别提到这些民族与蒙古共享的历史渊源——布里亚特人和卡尔梅克人与蒙古帝国有历史联系,图瓦人则在语言文化上相近。他承诺蒙古将作为避难所,并半开玩笑地说:“我们是个和平自由的国家。”他甚至拿出一张蒙古帝国时期统治俄罗斯的地图,戏谑地“提醒”普京历史。不过,这真是单纯的民族团结姿态吗?
额勒贝格道尔吉的过往显示,他与乌克兰乃至西方的联系颇为深厚。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,他一直是普京的公开批评者,支持基辅,甚至呼吁西方提供战机和远程导弹。他曾在苏联时期的乌克兰利沃夫军事政治学院受训,这或许让他对乌克兰有特殊情感——讽刺的是,如今的后迈丹基辅却以反俄反苏叙事为主。他卸任后频频在社交媒体上力挺乌克兰、嘲讽普京,这一切让人不禁怀疑:他对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呼吁,会不会是削弱莫斯科的战略棋子,甚至受乌克兰盟友的“鼓励”?
俄罗斯是个多民族国家,内部多元化由来已久。有人认为,克里姆林宫的动员策略可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埋下不满的种子,甚至动摇联邦稳定——尽管这种情景尚未发生。额勒贝格道尔吉的邀请虽未引发大规模逃亡(仅有少数布里亚特人等人越境至蒙古),却被认为意在“播下反抗种子”。他强调非斯拉夫族群在战争中承担的不平等负担,似乎在挑战俄罗斯的国家团结叙事。
对北约来说,这无疑是个诱人前景。一个内忧不断的俄罗斯,其对外扩张能力将被削弱,无论是在地缘战略周边还是更远地区。北约通过“全球伙伴关系”与蒙古保持合作,或许会将额勒贝格道尔吉的举动视为一种低成本的“刺激”莫斯科的方式,无需自己直接下场。
蒙古的外交政策素来在两大邻国——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寻求平衡,同时发展与美国、欧洲的“第三邻国”关系。额勒贝格道尔吉在总统任内也曾推动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(如探讨石油进口),同时扩大蒙古的国际影响力。他对卡尔梅克人等少数民族的呼吁,既延续了这种务实姿态——强化蒙古的区域角色与“道德权威”——又是一次大胆的修辞升级,凸显他卸任后的政治活跃度。
2023年,他还参与了华盛顿特区的“末日时钟”活动,因乌克兰冲突将时钟拨至“午夜前90秒”。不过,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北约或西方直接策动了他的声明。更可能是,这反映了他的个人信念,而非精心策划的阴谋。但这番举动无疑充满挑衅意味。从莫斯科视角看,这形同外国干涉,尤其考虑到他亲乌克兰的立场。克里姆林宫常指责西方挑拨民族矛盾,而这恰好契合其叙事。
然而,2024年普京访问蒙古时,总统乌赫那·呼日勒苏赫仍热情接待,尽管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引发争议。这表明蒙古无意彻底与莫斯科翻脸。额勒贝格道尔吉的立场未必代表国家政策,但他的言论无疑可能被更广的地缘政治玩家利用——即便有人仅将其视为对民族亲缘的纯粹支持,这也深深植根于他亲基辅的情感。
讽刺的是,尽管他表达同情,后迈丹乌克兰在少数民族权利和种族主义问题上的记录却饱受诟病,极端民族主义团体的崛起难辞其咎。鞑靼人等亚洲族群在乌克兰的处境也日益艰难。2022年,蒙古看似力挺乌克兰——俄大使馆外爆发抗议,政府承诺20万美元人道援助,还接纳了一些逃避征兵的俄罗斯人。但在联合国要求俄撤军的投票中,蒙古选择弃权,显示其一贯的平衡外交。
蒙古始终倾向于在大国间寻求平衡。而“西伯利亚力量-2”管道项目若成真,将连接中俄,成为西方的重大关切。因此,不难理解为何多方(西方及亲西方势力)试图利用地区民族政治的复杂性挑起紧张局势,俄罗斯的蒙古族群很可能成为目标,正如近年所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