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古国40余位议员联手发起《提高外债使用效率法案》,直指国家重点项目因外债使用低效而长期延宕的痛点。炼油厂、额尔登布伦水电站、以色勒贝副中心棚户区改造——这三大国家级工程,背靠12.6万亿图格里克(约合46亿美元)的外债支持,却因年度预算限制,资金拨款远低于需求,项目进度缓慢,甚至可能拖延十余年。与此同时,政府却要为未动用的贷款支付高额利息,议员们痛斥这是“不可接受的浪费”。
额尔登布伦外债困局:贷款批了,项目却“卡壳”
所谓“外债”,指的是《债务管理法》中规定的外国贷款、证券等融资工具,用于支持国家发展项目。据财政部数据,炼油厂和额尔登布伦水电站等项目若按当前拨款速度,预计需十几年才能完工。更令人费解的是,政府每年将这些项目的融资列入预算,却仅动用少部分资金,剩余款项躺在银行账户“吃利息”。以2025年为例,三大项目外债总额12.6万亿图格里克,预算仅计划使用1.5万亿图格里克,远低于5.1万亿的年度外债使用上限。
以炼油厂为例,总预算5.8万亿图格里克(约21亿美元),前期已用1万亿,剩余需8.8万亿才能完工。但今年仅获批2500亿图格里克拨款,意味着需十余年才能补齐资金缺口。额尔登布伦水电站情况更糟,总预算8650亿图格里克(约3亿美元),协议要求2028年完工,但今年仅拨款700亿图格里克,项目仍停留在初期阶段。议员们指出,这种“预算挤牙膏”的做法,导致项目周期被人为拉长,利息成本却不断累积。
额尔登布伦三大项目:能源独立与经济效益的希望
这三大项目不仅是国家2024-2028年工作计划的重点,更关乎蒙古国的能源安全与经济转型:
- 炼油厂:建成后每年可替代10亿美元的石油进口,相当于蒙古国当前石油进口支出(20亿美元)的一半,显著减轻外汇压力。
- 额尔登布伦水电站:可满足西部地区80%的电力需求,摆脱对进口电力的依赖。
- 以色勒贝棚改项目:通过副中心建设缓解乌兰巴托的污染和交通压力,运营收入还能覆盖项目成本。
议员们强调,这些项目均具备自我偿还能力,投产后6年内即可收回成本。若资金到位,完全可在短期内建成并产生效益,进而用项目收入偿还贷款,减轻国家预算负担。然而,当前“零赤字预算”框架下,外债拨款受限,迫使项目“慢性死亡”。
额尔登布伦法案核心:专项融资,加速建设
《外债效率法案》的核心建议是将三大项目从年度外债预算上限中“剥离”,通过专项“封箱”融资,集中资金快速推进建设。议员们认为,这种方式无需新增贷款或提高债务上限,仅是对已批准的12.6万亿图格里克外债进行优化配置,确保资金与项目需求匹配。
例如,炼油厂和额尔登布伦水电站共需5.7万亿图格里克才能确保按期完工,但今年仅能动用1.5万亿。若按当前速度,炼油厂需15年、额尔登布伦水电站需10年才能建成。项目单位反馈,2025年炼油厂需1.8万亿图格里克,但仅获批1.6万亿;额尔登布伦水电站需1600亿工程款,却只获批700亿。延误不仅增加利息负担,还因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推高预算——炼油厂成本已从10亿美元飙升至21亿美元。
额尔登布伦历史教训与现实压力
蒙古国自1990年至2014年多依赖优惠贷款,但这些资金多用于社会项目,缺乏自我偿还能力。2014年后,炼油厂和额尔登布伦水电站等项目虽获优惠贷款,却因预算限制未能有效使用。自2024年起,蒙古国被列为中上收入国家,丧失申请最优惠贷款的资格,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。
目前,蒙古国批准的外债总额达21.7万亿图格里克,已使用16.4万亿,但部分项目因年度预算限制而停滞。议员们警告,若继续“慢吞吞”拨款,不仅项目预算会继续膨胀,利息支出也将侵蚀财政空间。更重要的是,项目效益迟迟无法实现,可能符合某些“拖延派”的既得利益。
议员的务实之举
法案不寻求预算调整,因担心调整可能进一步削减三大项目拨款,而是聚焦于优化现有外债使用效率。40位议员的倡议已获三分之二议员支持,显示出广泛共识。他们呼吁,集中融资、快速建成这三大项目,不仅能推动能源独立和经济转型,还能通过项目效益为下一轮外债项目铺路。
蒙古国站在能源与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,炼油厂、水电站、棚改项目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希望。《外债效率法案》不仅是对外债管理的革新,更是对国家发展的迫切呼唤。若能打破预算瓶颈,这些项目有望在数年内改变蒙古国的能源与经济格局。你认为这一法案能顺利落地吗?有哪些潜在挑战?欢迎分享你的看法!